薩米米2022年12月曾從獄中發出訊息,力挺庫德族女子艾米尼(Mahsa Amini)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
不過這只是我自己的買法,如果你覺得訂閱軟體(特別是買斷價位很高的)對你有用,也沒問題就是了。以我自己來說,我用的AI替代產品是「Vectornator」,PS替代產品是「Affinity Photo」和「Pixelmator Pro」。
通常除了專業工具(例如影片剪輯)之外,App Store的軟體其實都不貴,超過2000台幣的就很少見了。而以我來說,一個月要300元訂閱的軟體,我寧可花3000元買斷。倒不是錢、或是不想支持開發者的問題,而是不喜歡被軟體綁住。但要記得,要先看清楚「長期承諾」相關的條款。於是我(好不容易)打通客服電話,請他們出示警察罰單、以及「影響了他們全日營運」的證明。
其實這可能不是完全必要,只是一來可以認證抓盜版、二來讓你有「網路服務也值錢」的感覺,因而願意付費訂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買」軟體 所以,「買(斷)軟體」對我來說是常有的支出,同時也長期訂用了一些Web服務,所以不是免費仔(當然有免費的替代產品我會開心使用)。但就事論事,這水真冷
考量研究倫理,鄭雅薇研究團隊考量實驗不能夠真的動手傷人,因此花了巧思運用「連續圖片」的方式,取得他們要的實驗素材。鄭雅薇提及:「社會神經科學並非新創的科學,卻能讓道德、同理心等過去歸屬心理學、哲學範疇的議題,更加科學化,進一步得到驗證。再觀察受試者是第一人稱動作行為人時,腦中的同理心、道德區塊如何進行活動? 另一個情況是,讓受試者成為觀察者(observer),讓他們觀看圖片,測量他們的同理心,並讓受試者去評價動作行為人。該理論強調個體觀察他人的行為,推論出行為原因、因果關係時,會受到個體是行為發動者(第一人稱)或觀察者(第三人稱)的影響,可能會產生不同做出不一樣的「歸因」。
之後,團隊給予受試者相關的情境,當受試者是第一人稱、動作行為人時(actor),便讓受試者選擇是否要按鈕去啟動接下來可能造成他人損害的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該如何真正理解犯人的心理,是否還有「良知」,進而判斷「有無教化之可能」呢? 不管是「良知」還是「道德」等諸多說法,不外乎都在探討人一旦曾經做錯了事,是否能有第二次機會。
是以團隊進行改良,將道德判斷的實驗刺激圖片(即是前述拿鐵鎚打傷人的手連續圖)加上相關的文字如:「拿鐵鎚打人會讓人受傷,是不對的」、「拿鐵鎚打人,是一種合理而且必要的處罰方式」等說明進行扣合,測量一個受試者的反應是不是一致。」鄭雅薇解釋團隊刻意將第二張動作的時間調短,進而控制動作的逼真感。有個別差異的道德感 過去要了解一個人的道德態度,使用的都是外顯性的自評量表,但鄭雅薇與其研究團隊認為,這類外顯性的自評量表不一定可以呈現出人的道德態度。這是臺灣屢見不鮮的道德難題,也是許多專業與非專業人士齊聚的爭議戰場。
製圖:《人文島嶼》李昀 「我們將一個連續動作拆分為三張圖片,以『一個人手上拿著鐵鎚,一個人的手放在鐵槌之下』為第一張圖。實驗後會得到一個「D-score」(Difference Score,差異分數),代表同一個個體觀察不同道德情境後,乃至做出行動之前的反應時間。相同的是,兩者都會使用眼動儀、腦波、fMRI等儀器協助測量人類腦部活動時的狀態,得到對應的影像圖片與數據。第二張圖片動作是鐵鎚已經敲到另一個人的手。
」 社會神經科學與神經科學相似也相異。但當觀察者看到這個情境,可能就會對動作行為人有一個標籤,認為對方是「沒有公德心、道德感低落,所以亂丟垃圾」的指責。
「實驗得到一個結論,當受試者是動作行為人時,受試者會為自己的行動找很多解釋的理由,但當受試者是觀察者時,則會對動作行為人有一些偏見、誤會,進而提出性格上的解釋。內隱道德態度指的是個體在某種道德情境下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斷或行動,有時受到同溫層、教育和法律規範等外在影響,個體平常未必會表達出來。
社會神經科學:將人際互動視覺化、數據化 對鄭雅薇而言,與道德有關的議題令她非常感興趣,每當社會輿論沸沸揚揚時,她總會思考:是不是可以透過社會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來了解人的道德感呢? 社會神經科學不是一門新的學問,如膚電阻搭配自評問卷量表,對應社會心理學的現象,已經行之有年。神經科學關注的是一個人怎麼說話、如何感知。但相對另外反應時間比較低差異的受試者來說,面對道德概念與情境的變化,顯得較具有彈性。相異的是,兩者關注的對象不同。唯有在面臨道德兩難或是時間相當短的限制下,才會不假思索的表現出內心真正的想法。製圖:《人文島嶼》李昀 實驗按照結論可以簡略的分成兩群人,一群人是面對道德情境與道德描述文字是否能夠吻合時,做出反應的時間差異很大。
」 倘若以「隨手丟垃圾」的情境作為例子,動作行為人很容易會有「因為我找不到垃圾筒所以才亂丟垃圾」的卸責歸因。如前述所說,「拿鐵鎚打傷人的手」圖片呈現,再加上「拿鐵鎚打人,是一種合理而且必要的處罰方式」的文字,對這群受試者來說因為是道德概念不一致的情境,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在腦內進行處理、做出最後判斷。
第三張圖則是動作已經完成。團隊更想了解的是一個人的內隱道德態度(implicit moral attitude)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道德判斷與行動。
社會神經科學則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互動,腦部會出現哪些活動。過去已經有非常多從哲學、心理學等面向,研究「人們是否具備道德」的課題,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都相繼挖掘出新的視野與論點。
作者:人文.島嶼 ( 採訪撰稿:艾彼|編輯:張傑凱|繪圖:李昀) 身屬於現代社會的我們,除了法律制約了大多數的犯罪行為之外,「道德」的規範,同時也是每個人在思考判斷乃至言行舉止之時,所考慮遵循的範疇」鄭雅薇解釋團隊刻意將第二張動作的時間調短,進而控制動作的逼真感。這是臺灣屢見不鮮的道德難題,也是許多專業與非專業人士齊聚的爭議戰場。社會神經科學則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互動,腦部會出現哪些活動。
「實驗得到一個結論,當受試者是動作行為人時,受試者會為自己的行動找很多解釋的理由,但當受試者是觀察者時,則會對動作行為人有一些偏見、誤會,進而提出性格上的解釋。社會神經科學:將人際互動視覺化、數據化 對鄭雅薇而言,與道德有關的議題令她非常感興趣,每當社會輿論沸沸揚揚時,她總會思考:是不是可以透過社會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來了解人的道德感呢? 社會神經科學不是一門新的學問,如膚電阻搭配自評問卷量表,對應社會心理學的現象,已經行之有年。
第二張圖片動作是鐵鎚已經敲到另一個人的手。神經科學關注的是一個人怎麼說話、如何感知。
如前述所說,「拿鐵鎚打傷人的手」圖片呈現,再加上「拿鐵鎚打人,是一種合理而且必要的處罰方式」的文字,對這群受試者來說因為是道德概念不一致的情境,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在腦內進行處理、做出最後判斷。過去已經有非常多從哲學、心理學等面向,研究「人們是否具備道德」的課題,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都相繼挖掘出新的視野與論點。
內隱道德態度指的是個體在某種道德情境下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斷或行動,有時受到同溫層、教育和法律規範等外在影響,個體平常未必會表達出來。相異的是,兩者關注的對象不同。製圖:《人文島嶼》李昀 「我們將一個連續動作拆分為三張圖片,以『一個人手上拿著鐵鎚,一個人的手放在鐵槌之下』為第一張圖。但相對另外反應時間比較低差異的受試者來說,面對道德概念與情境的變化,顯得較具有彈性。
考量研究倫理,鄭雅薇研究團隊考量實驗不能夠真的動手傷人,因此花了巧思運用「連續圖片」的方式,取得他們要的實驗素材。」 倘若以「隨手丟垃圾」的情境作為例子,動作行為人很容易會有「因為我找不到垃圾筒所以才亂丟垃圾」的卸責歸因。
再觀察受試者是第一人稱動作行為人時,腦中的同理心、道德區塊如何進行活動? 另一個情況是,讓受試者成為觀察者(observer),讓他們觀看圖片,測量他們的同理心,並讓受試者去評價動作行為人。製圖:《人文島嶼》李昀 實驗按照結論可以簡略的分成兩群人,一群人是面對道德情境與道德描述文字是否能夠吻合時,做出反應的時間差異很大。
相同的是,兩者都會使用眼動儀、腦波、fMRI等儀器協助測量人類腦部活動時的狀態,得到對應的影像圖片與數據。但當觀察者看到這個情境,可能就會對動作行為人有一個標籤,認為對方是「沒有公德心、道德感低落,所以亂丟垃圾」的指責。